关节变性的失稳与畸形
镇安县秦巴中草医药研究所 阮绪兵
关节变性是由肾水不足,髓海泛源;精血不固,筋骨失养,促使关节失稳而逐步形成的。脑是髓之海,肾是髓之源。肾生骨髓,髓能生筋养骨。如筋骨失养,关节变性;筋骨无束,骨节失稳;长时间关节失稳变性后逐渐变成畸形。重点主关节部位退变有以下几种情形。
颈椎骨质变性:颈椎常有强硬酸楚感,活动受限,动有响声,痛时向肩部延伸放射。手指麻木,实如触电;活动加重,偶尔轻松,不同的病变累及不同部位,反射出不同的症状。严重时可引起颈椎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吞津咽食困难,晚期可导致瘫痪等。
腰椎骨质变性:常主现腰椎软组织酸楚胀痛,僵硬难伸,疲惫困乏,弯腰受限。受邻近神经根压迫引起相应的症状,在不同的部位也会出现双腿麻木,后跟神经痛等,如压迫坐骨神经可引起坐骨神经炎,出现抽筋酸痛,灼鎚患痛,剧烈麻痛,向整个下肢及脚趾放射。
膝关节骨质变性:病症初期,起病轻缓,逐步加重,持续隐痛,与气候变化关连,气温变低时加重,晨起活动稍轻。久坐起立,关节僵硬,稍活动好转;上坡下坎困难,关节发软,蹲起疼痛,僵硬易摔倒。关节酸楚,走路跛行,合并风寒湿病变浸入关节者红肿,功能受限,部分患者可见关节积液并伴有响声,局部明显肿胀酸痛。
这是主关节的病症临床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变性中的病理原因如何引起失稳形成畸形的!
一、椎间盘变性与动力性狭窄:作为一种支柱它必须具有支撑重量保护自身平衡的稳定能力,由于脊柱特殊结构及功能,它能使运动与稳定保持统一的特殊结构。近年来,在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当退变开始时,椎间盘关节及小关节逐渐松动,在轴向运动或载荷力的作用下,椎体活动范围会因小关节的松动而改变位置,也叫小关节产生移位。小关节是神经根管的后壁,当发生移位时,在屈伸过程中,对神经根不可避免的产生刺激,当这种刺激随运动增加时,可主现间歇性跛行;运动后下肢坠胀麻木等,这就是椎间盘变性的特征和在不同部位的感应,在部分患者发生运动疼痛时,将腰部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疼痛马上得到缓解。其发生病理的直接原因是神经根管出现了动态狭窄,从而导致神经组织间断性的压迫,是属于神经组织过性的缺血、缺氧产生的炎性反应和微循环障碍。这种状态实际上就称为动力性狭窄。
二、椎间盘退变与占位性狭窄:在人体的正常活动中,能保持脊柱序列完整并向多个不同方向的生理弯曲耦联运动的平衡,这就是椎间关节与椎间盘构成脊柱并灵活运动的特殊构造。当耦联运动失调时,就会引起脊柱失去平衡,主现生理弯曲改变。症状为生理弯曲变小,甚至反曲或左右弯曲,也就是椎间关节耦合运动失调。常主现为肌肉痉挛,肢体僵硬,颈酸腰痛。临床早有描述,如落枕扭颈,腰肌劳损等。当这种耦联性失调时才是脊柱失去平衡的开始,从而开始了脊柱退变进程。如生理曲度改变,左右弯曲,这些现象是由椎间盘退变形成的,曲度变小、变直、反曲等各种症状,这种变化为椎间盘退变。脊柱不仅是支持运动保持平衡和耦联运动的骨性结构,还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容纳和保护形体,在中躯椎管的双侧神经管内,分别占据和包藏着脊髓,马尾终丝以及双侧根管内每个根管穿出的一对神经根。当外伤劳损对脊柱造成损害时,生命有机体在筋脉韧带的维护下形成自我修复。这种修复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受损部位,这就形成了新的受损面的重建。当退变的修复发生后,随着不同部位的修复加剧,必须导致骨性结构体积的变化,进而挤占包容神经的组织空间,使其容积减少,神经管道进一步狭窄。当这种占位性狭窄发生后,它能使被压迫的神经功能彻底丧失,严重可能造成瘫痪变为畸形。
椎间盘澎出突出与椎管狭窄:椎间盘澎出与突出不论是在何种代谢因素的影响下,椎间盘始终处于生物力学的轴向载荷压应力中,如椎间盘变性脱离原来位置澎出或突入神经管道内,也必须是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在人体各关节组织机构中,唯独椎间盘没有毛细血管网组织及血液循环,一旦发现有毛细血管进入便是血管性增生,它与椎体各关节紧密连接其新陈代谢具有十分特殊的规律。椎间盘的澎出与突出几乎都伴有小关节的退变与移位,包括关节面的损伤、关节突的增生、关节囊的钙化以及相邻的黄韧带增厚都与椎间盘的退变互为因果紧密关联,当这一病变过程形成后促使椎间盘退变,发展变为澎出与突出,这种继发性的病理在增生钙化产生后改变对神经通道的占位压迫,这便是椎管狭窄的症状。在下腰段最重要的神经组织是通过双侧神经根管向外穿走的神经根同神经根管内口前后根汇集处的神经节。在人体感觉及运动神经支配着盆腔脏器和下肢的感觉运动,当受到损伤或压迫时,轻则感觉运动障碍,酸楚无常,重则至现根性瘫痪,大小便失禁。以上多种情形如通过手术切除,若手术失败,容易造成脊柱稳定结构受到破坏而产生瘢痕组织粘连,对硬脊膜产生牵连及不稳定以导致小关节增生,椎管进一步狭窄,由狭窄对神经根产生挤压,形成硬脊膜粘连与牵拉,特别是手术失败后的翻修病例,更容易产生新的软组织与硬脊膜、脊髓与瘢痕粘连造成进一步的压迫使人体变得彻底瘫痪。
上述多种情形,属于我个人的探讨和认识,不妥的地方希望得到医界同仁的批评指正,共同探讨研究这一课题。